克氏语录: ——我们对生活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邻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评,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 ——你是通过你的生活在学习,没有任何特定的老师,每一件事都在教导你,你从所有的事物中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你的老师,你是在不停歇的学习状态中的。 ——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么。不论我怎么尝试去变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初次见到《超越时空》这本书时,是被译者“胡因梦”所吸引。作为李敖的前妻,胡因梦算得上是个奇女子了,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德文系的她,在20岁时拍摄了电视剧《云深不知处》,但在演艺道路走了15年后,她又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她的演艺生涯,转而专事有关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的工作。她遍访了海内外名师,最后终于在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中,找到了智慧的解脱之道。她还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译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 说完作者,再说说这本书,《超越时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特别,全书都是以两个人对谈的方式完成。这两个人的来头儿都很大,一位就是上面提到的克里希那穆提,他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他的著作众多,已经被译成了47种文字出版,在欧美、印度等地区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另外一位是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他是爱因斯坦的同事,当然他不止是科学家,还是一位哲人。胡因梦在博客里曾提到过克氏和博姆两人是如何相识并彼此惺惺相惜。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博姆的妻子莎拉,在英国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并把这本书拿给了博姆,博姆觉得克氏的思想、体悟竟然和他在量子物理上的发现完全吻合,于是决定和妻子一起去探访克氏,结果两人不但成为了长达25年的知心朋友,而且还将彼此激荡出来的智慧,结集成书籍、录音带和电子数据。这本《超越时空》就是两个人心智交会出来的智慧结晶。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两位在各自研究领域里都颇有建树的专家,他们的对谈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又到底谈了些什么?通读全书你会发现,虽是以对谈的方式交流思想,但主要还是克里希那穆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用严谨的逻辑,审慎的态度,向我们娓娓道来人们产生心理冲突的根由,如何清除心中的陈迹,以及个人的烦恼能否消除,消除烦恼的办法又是什么等。纵观全书,博姆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或者是承接话题的作用。 抛开这本书,让我们来谈谈克里希那穆提,虽然他的名气很大,在中国也出版了他的《心灵自由之路》、《般若之旅》、《梦的觉醒》等著作,但我之前对他却一无所知,索性在网上查了查有关克氏的一些网站还有论坛,这才发现原来好多人都很喜欢他的书,都与他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真是让我有些自叹不如,同时也更加钦佩大师的文笔之妙,思想之深邃。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更不是哲学系科班出身,除了大学时选修过西方哲学史外,就再也没和哲学打过交道。当然我也知道,哲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它不是一般人能参透、领悟的。也正因为此,我对克氏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心理上的时间感就是冲突的根由,时间就是人类的敌人”等这样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坦白来讲,读到好多地方,我都有脑袋“卡壳”的感觉。不过能够看得出来,克氏已经尽力在用比较平实、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书中也多处举了生活中的例子,让一些深奥的理论,能够被人们接受,基本上也做到了深入浅出。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无论是哪种学问,只要是它被人称之为“学问”,那么试图了解它、研究它、参透它的人,都必须去除浮躁的内心,通俗一点说就是要“钻”研嘛。那么同样,作为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读这些东西,尤其是像哲学这类需要摒弃一切杂念才能体会的学问。所以我在这里建议,如果您要读这本书的话,一定要静下心来,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本书,一杯茶或者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