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想参加读书会,依据调查的结果大致有下列几个理由:
1.读书会是正规学校教育(formal shooling)以外的一种继续教育。没有学籍、没有学分,当然也没有掌控大权的教授。
2.读书会提供机会阅读以前想读却未读的好书,**********的观点再次阅读。
3.读书会书目的选择往往非限于个人的学术背景、兴趣经验,因而扩展了成员的知识领域。
4.读书会提供一种接纳、肯定、非裁判的气氛,让成员具有归属感。
5.读书会的组成是因成员想要参加,而非必须参加。这种聚合具有较大的团体动力。
6.读书会提供朋友、同事连系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可以聊天、分享工作心得,建立关系网络。
7.读书会的聚会可以磨练团体动力技巧,增进思考和批判阅读能力。
8.读书会是一块沃土,让成员无论在公共领域或个人生活得以成长和自我反省。
9.读书会是一种支持性的团体,让成员享受到舒适、满足、丰收的感觉。
10.读书会强调「打开耳朵」积极倾听别人的说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思考,甚至生活的径路。
近代教育的普遍并未扩大公共领域的空间,甚至因国家、私人企业、大众媒体的发展而解体。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后期发展过程中,国家和企业占领了原本公共领域的社会空间,公共领域蜕变为统治领域。一方面国家取代公共领域教育、调解社会冲突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公司也侵入公共领域,把个人由一位公民、一位文化与政治事件的讨论者,变成文化的消费者、政治与媒体景观的旁观者。尤其大众传播的发展,把消费文化导入家庭与社会,特别是黄色书刊与电视节目,只满足阅听人的官能需求,而非促进文化批判与政治思考,声光湮没文字,娱乐排斥内涵,社会充斥着浅薄快餐文化。加上公关公司、民意调查事业的繁荣,以包装营销和营造民意的方式引导社会大众,原本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读书会、沙龙、咖啡屋里的理性批判因而解体,人民被分裂为少数文化生产精英和大众消费两极结构。
什么是读书会
撰文:邱天助
读书会是一个自主、自勋、自由、自顿的非正规学习团体透过成员对共同材料的阅读、心得的分享与观点的讨论以吸收新的知识,激发新的思考,进而扩大生命的空间。
读书,有时想一个人孤独地读书,有时想跟知心伴侣分享着读,有时想邀约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读,有时想集结一群同好大伙儿来读。一个人读有一个人的趣味,两个人读有两个人的趣味,大伙儿读有大伙儿的趣味,确实人数不同趣味各异。想要独尝,当然可以关在斗室,点亮孤灯,泡杯上茗,遨游在私密的心灵世界;若要分享,则必须敞开心胸,走出书房,畅谈各自捕捉的神韵。
以思想的启迪而言,独读有赖个人的慧根与顿悟,否则会有常堵茅塞之叹;共读就可以互相激发,跳脱思考的盲点,体会到豁然开朗的喜悦。这种共读的乐趣也正是读书会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何谓读书会,国内并无官方的界定,事实上,这种自主性的学习组织 ,也毋需由官方加以界定。
何谓读书会?
卡兰德(N.D.Kurland)以瑞典的读书会为例,指出读书会特性所在:
1.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团体研读。
2.参与者因共同兴趣而结合在一起。
3.领导人主要功能在刺激讨论,非扮演一般教师角色。
4.参与者透过相互讨论彼此帮助。
5.目的在理解和相互启发。
6.虽然有阅读的计划和研读的材料,但并没有固定的知识或材料,也没有特定要达成的目标,没有测验,没有评分。
7.纯粹自愿性参与。
8.聚会时间和地点以参与者方便为原则。
这种读会的运作,根据布里德(H.Blid)的说法,有其依循八项原则:
1.平等与民主:所有成员,是老师也是学生。透过交谈(conversation)和对话(dialogue)以轻松的方式交换观念和讯息。
2.内在资源的解放:从成员的经验和知识做为出发点,发挥他内在的潜力,辨别一些不公平 ( injustices) 和错误的状况。
3.合作和伙伴关系:成员彼此为目标而努力,不相互竞争,一起分享过程与挫折,以提供安全及开放的学习情境。
4.自由的读书会:成员基于自己的需求和希望,决定读书会的组织与方向。
5.持续性与计划性:旨在提供足够的交谈时间,提供成员克服其片面观点、自我坚持和高估己见的学习机会,并创造和维持未来读书的兴趣。
6.主动参与:鼓励成员参与、交谈,共同担负责任。
7.印刷研读材料的运用。
8.改变与行动:读书会并非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当成员有改变环境的企图,并采取具体行动时,学习会更有意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邱天助
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兼系主任
经历: ****************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副教授 中华民国读书会发展协会理事长 中华?窆淌崦厥槌?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博士 专长: 社会学理论、老年社会学、**********教育、教育社会学。 研究及著作: (A) 期刊论文 2006.06 〈台湾老人集体生命史〉,《公训报导》第122期,页7-11,公训中心。 2005.09 〈幽默研究的困境: 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应用心理研究》第27期, 页12-15,应用心理研究杂志社。 (B) 专书论文 2007 年: 〈 老年与生命历程的建构 〉,收录于《 文学、思想与社会 》世新五十学术专书,页153-199 2002 年: 《老年、符号与建构:老年研究的社会文化转折》 2002 年: 《布尔迪厄文化再制理论》 1999 年: 《阅读的愉悦》 1999 年: 《读书会小百科》 1999 年: 《读书会备忘录》 1998 年: 《颠覆年龄》 1997 年: 《读书会专家手册》 1996 年: 《小区发展与动力》 1987 年: 《教育老年学》 1987 年: 《社会教育方案设计》
(C) 研讨会论文 2005.05 「铁窗的背后-台湾铁窗文化的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发表于《 第二届「社会学与心理学对话」研讨会》。 2005.10 「台湾老人生命史研究:生活纪事的叙事分析」,发表于《2005年海峡两岸「老人问题」学术座谈会》。
推广教育: 1. 担任「中华民国读书会」理事长推动全国读书会发展 2 .担任「台湾阅读协会」常务理事促进全国阅读运动 3. 担任「书之旅」月刊总编辑 4. 担任中华民国全国教师会秘书长 5. 担任教育部「儿童阅读」推动委员 6. 921灾区小区重建工作规划委员
>>89年度 1.办理「灾区学校儿童阅读营」赴南投台中嘉义灾区30所学校推动儿童阅读。 2.发起「阅读100﹪ 校长跳芭蕾舞」推动台北市11所小学暑假阅读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