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只有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为什么叫经典中医呢?最近十几年,大家开始对中医反思。虽然,中医的源头在中国,但是最近一百年,尤其最近三十年,从中国周边,比如越南、泰国、东南亚、日本、韩国,再到欧洲、美洲……几乎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医。
全世界学习中医,跟国内一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来论证、学习和运用中医。比如做理化研究、药物实验、老鼠实验。这个方法有它的用处,能加深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也能加深我们临床医生对中医的认识。
但是,这个看起来是“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方法,是从外面的一根根管子来看一整个豹子,而这个豹子的全貌是什么?仅仅通过几根管子是看不全的。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豹子的全貌呢?这个问题,我在学中医的时候想了很久,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系统论、整体论。科学的观点是多层次、多角度各种方法来看这个豹子。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只有你变成了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对于中医也好,对于传统文化也好,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变成呢?中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第二个方向,被称为“经典中医”。
运用传统的训练方法,通过静定,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这样医生就可能直接体会和感知到病人,乃至环境、草木的能量与信息状态。然后,以传统的中医思维和语言来表述与传授——这是经典中医的学习方法。
经典中医,包括传统文化,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讲两个字:本、末。
“本”是指主干的部分或者说根的部分。中医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从主干慢慢延伸出来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很多中医流派,单从针灸来说,就有日本针灸、韩国针灸、越南针灸,它其实是从主干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学派。
对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在大学里面临同样的困惑:信息量太大。如果你没有掌握主干,这些信息就会看起来都是片段、互相矛盾、不好理解,都是不好用的碎片。这是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难点。
所以这次,我把传统中医学习中,和主干有关的基本概念讲一下。
关于中医的一些争论,比如,中西医哪个好?中医是否科学?这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从“科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科学这两个字,它倒过来是什么?学科。当我们这么来看科学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化学是一个角度,物理、数学也是一个角度,中医也是一个角度。
学过文明史的同学知道,在古代,宗教、艺术、科学其实是一个东西,但它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察万物的一个管子而已,未来关于科学的标准,还会变。
02
中医调整无形的层面
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
西方的自然医学也是如此,包括和疗(顺势疗法)、草药疗法、花精疗法,还有西方的能量按摩法等等,都属于在能量、信息层面工作的医学。
最近几年我常去欧洲,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医生和老师,他们和我们传统中医师一样,也是基于能量和感受,他们有自己的传承,也打坐或者练功。
精神-信息和能量,这两个部分怎么去体会?用我们的心和身直接感受它。
有形层面,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而现代人更多加入了意识、逻辑、思想去分析。前面是单纯的感受,后面加了主观的东西。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中医和西医入手层面不同,因此适合的病症也不同。比如要是骨折了,或者创伤大出血,得病部位很清楚,原因也很清楚,很明显的物质层面,当然找西医最快最合适。
但是,更多的疾病,即使它有很多症状在肉体部分,但是它的原因不一定在肉体部分,而在能量层面,或者精神-信息层面,比如人的心理、情绪、性格、家庭关系等等,它被现代医学称为“心身疾病”。
这在现代心理学里能够了解到一部分,在这个无形部分,传统的医学要深刻、全面得多。
还有很多病,有明显的症状,但西医用仪器还检测不出来,这种“无形层面”的病,还没有发展到有形的肉体层面,是中医擅长的。
汉代以前的中医,有不少属于巫医阶段,比如扁鹊。巫,是一个接通天地的状态。
我们学习某种学问,要了解它是在哪个层次、哪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中医,它研究的角度不仅仅是疾病,是关于人的生命。
作为生命,有病的时候要治,没病的时候要养生,最好长寿,能无疾而终。但大众一般关注的都只是肉体层面,而调整生命的能量和精神层面,才是我们通往康复和健康长寿的途径。
就象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未知。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东西。
03
教育与传神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一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作志意;第二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还有直觉。这个概念,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
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里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他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学习中医或者传统文化,要注意这个部分。教育也是一样,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半的中医老师,我的体会是,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不仅仅是用来给你思考和分析的,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边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这些东西借助了语言,直接让我们接通了老师想传递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品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它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
在所有的教育里,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把他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如果仅仅是去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的了解。
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
进而言之,如果老师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规律,或者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古人称之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实像一个wifi一样,能帮助学生接通。
这种接通是超乎语言、学科、民族、国家的,就像东方和西方不是绝对一分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质、逻辑,东方不只有心灵,没有逻辑,其实都有。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
04
生命的开阖与互感
现在我们讲一讲无形的“精气神”和物质化的“形”。
在中医眼中,人的肉体只是一个杯子,重要的是内容物。中国人非常重视内在,重视精气神。精神、魂魄、志意、气势、胆略、心量、气魄,还有气血、气机格局……这些全都是无形的东西,或者说一个人的软实力。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中医,不光考虑治疗疾病以及养身,这只是肉体的部分,它也考虑精神和能量的部分。
中医研究的人体,跟现代科学眼中的人体,不一样的地方,是观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这个背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四个字: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应。它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一个很大的时空架构里面。
举个例子,我住在江苏,来上课前在上海住了一个晚上,没睡好。我住的是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旁边有很多软件开发园区。上海在中国东面,和北京比是南方,又是大城市,整个上海的气是什么特点?东南方气是往外开的,温度还比较高,大城市的气又是升浮躁动的。所以我在上海没睡好。
昨天来了之后,感觉北京辛庄这里的土地的气还很厚,收得住,而且气温比上海要低一些,凉降,容易阖,结果今天一觉就睡到七点半。在过去的一个月,我在江苏五点就醒了。这就是地域和环境带来的“开阖”。
对于一个小小的人体,环境的温度、土地的状态、气候的变化,它有一个大的场域,而这就像是全球的经济形势一样,是一个很大的力量。作为个体,就像是一个小公司,当全球经济都在往上走的时候,小公司就跟着往上走,当全球经济都下滑的时候,也往下滑,这个就是天人相应。
再比如,同样经济都下滑,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倒呢?第一,资金量不够,对应人体就是身体比较虚,能量不足;第二,内部管理不善,进货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销售渠道没做好,公共关系也没理顺,这个在人体就是经络或者五脏六腑堵塞,内外、表里接通得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最高领导不是一个明智清晰的人,这样的公司很危险,对应人体,就是“神”不定。
这是中医判断健康与否的三个基本点:就是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什么样的人容易生病?很简单,不能跟着这个大形势共进退的,或者没有资源,跟不动了的。这跟打牌一样,对吧?像周星驰的电影《赌王》,一赌就是几千万,要跟着赌得有钱,没钱就跟不上了。
为什么变季的时候,老人容易生病呢?资源不够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也容易生病呢?因为小公司管理不善,提前把自己的资源消耗掉,提前衰老了。
在中医来看,不管这个病叫什么名字,甚至还没有取名字,都不重要,它看的其实是这个无形的东西: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开”就是把钱花出去,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就是我们的气血。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
“阖”是什么?“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所以《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
在夏天的傍晚散步,能看到空气中有很多小虫子,一团团的在飞;潮闷的时候,你能看到湖里有千万条小鱼浮在水面上呼吸,小嘴一张一张的。人其实也是在这样一个能量的海洋中,在这个宇宙间一起共振,其实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能量,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所有有形、无形、有生命、无生命的一切,它们的能量和信息都是在互相地连通交流,这个就叫做“感应”。这个词我今天提到好几次,“感应”。
那么,在肉体层面,比如我们被病菌感染了,或者受伤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有形层面。而无形层面呢,比如思想,或者像快乐、悲伤的情绪,这么一种无形的信息场,它也会传播和影响我们。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经常有两个字:精微。有形的物质,其实是一种比较粗大的东西,我们要尝试去体会一些精微的东西。
我们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思想,还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前几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个从来不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仰望的是什么东西?大家仰望过吗?看过不同的星星吗?体会过它们的不同吗?你能分清楚哪些是你的感觉,哪些是你的思想吗?这些问题大家要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