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人智学》(德国资深的人智学学者齐默曼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人智学专著)
德国资深的人智学学者齐默曼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斯坦纳的生平、人智学的基本方法和认识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米凯拉博士倾情撰文作序推荐
人智学为人类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与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图景
●基本信息
作者:[德] 海因茨•齐默曼 著
译者:金振豹 刘 璐 译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35.00 元
版次:1版1次
书号:ISBN 978-7-80709-683-2
包装:平装
页数:144
印张:9
字数:150 千字
语种:汉语
用纸:纯质纸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读者对象 对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感兴趣的读者
●建议陈列类别 教育
● CIP分类法 Ⅳ. ①B022
●内容简介
人智学是人对人性的不断深入的意识。它也是斯坦纳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这种意识的作品。同时,它也是通过此种努力而产生,并且在世界各地普遍进行的生活实践。
这本小书是作者齐默曼去世前不久留下的手稿。罗宾·施密特(Robin Schmidt)对手稿进行了整理及补充。
●作者简介
[德] 海因茨•齐默曼 (Heinz Zimmermann,1937-2011)
曾在巴塞尔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历史和古语文学。齐默曼博士在巴塞尔大学任教若干年后,又在巴塞尔的华德福学校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先后担任精神科学自由学院之教学分部和青年分部的负责人。除了从事人智学的教师培训外,他还在国内外提供大量人智学的讲座和课程,并发表了大量关于语言和对话、关于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的论文。
●编辑推荐
发端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在国内正引起越来越多希望为孩子提供最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教育的父母们的浓厚兴趣。而华德福教育的核心,就是由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歌德、莱辛等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人智学。在科学史上,人智学将人对自我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本小册子是一位资深的人智学学者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斯坦纳的生平、人智学的基本方法和认识,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精彩书摘
人智学认知之路的发端
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著作《神秘科学概论》中详细描述了获得更高认知的道路。他把这一道路的第一步称为“精神科学的大学学习a”。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在山间徒步旅行的人出发前必须先了解他的具体行走路线,想要努力达到更高认知的人也要事先对更高世界的事实有所了解。他必须先通过学习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也即以纯粹概念的方式找到一个大概的方向。
那么,人智学难道不是人们基于信仰的原因加以接受或拒绝的纯粹的启示吗?如果人智学只是以启示论的面目出现,那便是如此了。不过,鲁道夫·斯坦纳非常强调和重视将他的研究成果用可以被健全的理智所理解和判断的方式来表述。以思考的方式理解一个既定的事实是通向精神认知的第一步,并且在斯坦纳看来乃是打开精神之眼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思考本身是一个纯粹的精神活动,思考的对象分别与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发生关联。所以思考也是能够使两个世界发生沟通的活动。不过只有当感知的内容被置于概念的关联之中,彻底的理解和认知才会实现。这一点既适用于感官性的感知内容,也适用于精神性的感知内容。
如果思考能够处理精神性的感知内容,则思考必须被扩展,以使其能够把握超感官世界的属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俗世的存在中,我们生活在空间的想象里面,我们观察各种各样彼此同时存在的有形之物,并把时间看成是一个先后相续的过程。我们以这种方式把握周围这个已成的世界。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模式正是我们使用计算机时所使用的那种思维模式——存在一个通过无休无止地分叉形成的完全由上位概念、平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组成的固定秩序。在这样一个秩序中,通过相应的点击我们即可找到要找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整个概念系统中已经被清晰地定义,并非常严格地区分于其他相邻的概念。这个概念系统完全适用“非此即彼”的原则。这样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变化的世界,一个可以计算的世界。然而,一旦我们开始想要理解有机的过程,或者心灵和精神的过程,这样一个定义清晰的思考模式就不够用了。必须将它扩展成另一种思考模式,而这种思考模式能够将个体置于相应的整体关联当中来理解。此种扩展的前提是要有这样的能力,即不是绝对地,而是分别根据具体的情境因地制宜地把握概念,在有必要时加以扩展、重新建构以及允许它过渡到另一个概念。只不过不能以恣意的方式如此行事,而是要根据所感知到的事实来进行。
与前述排它性的“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不同,这种思维模式适用“既……又……”的原则,以及富于活力的“因他者而成我(das Eine aus dem Andern)”的原则:一种有机的思考方法(eine Denkorganik)。在读者按照斯坦纳的风格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就会学会这种有机的思考方法。这种风格并不进行定义或系统化,而总是与具体情境密切相关。斯坦纳以这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主题,即在描述的过程中慢慢地建构一个概念。同样的现象会反复出现在新的语境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概念成长并发生改变。它会扩展自己,以逐渐将精神现象纳入其涵义范围。当读者积极地对这种思考过程进行检验的时候,他就慢慢地获得了进行一种活泼地思考的能力。对于此种思考,逻辑并不与之冲突,而是对其进行补充。当我们开始认识到“人性中的精神性”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同时也就会通过对人智学的学习掌握生产性的、创造性的,并且具有改造力量的人智学的概念。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对人智学基础作品的学习应被视为精神认知之路的第一个阶段。同样,对那些试图在斯坦纳的作品中寻找定义,寻找固定的概念体系或可以孤立应用的内容的人,斯坦纳的风格会让他们失望。斯坦纳的论述主要是描述性的。如果要把它们从其上下文中分离并单独拿出来的话,要格外小心。因为,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活动,而不是对一个理论大厦的掌握。无论何时,人智学都不是作为知识内容,而是作为认知之路出现。
下文将介绍人智学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观点。尽管如此,读者们应考虑到上述认知的方法。下面这些内容和观点并不能替代对斯坦纳著作的阅读,而是希望激励人们自己去学习他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