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坤乐集要》
(一部真正的女子修炼集萃!精心辑录中国历代道籍,揭秘子女内丹仙学玄妙和法诀真知;是女子内丹实修实证的参考书。)
★ 历代阐述男子修炼的丹经道书汗牛充栋,然而指导女子丹道修炼的丹经寥若晨星,为了便于女性丹道爱好者和坤道研习,特意广泛搜集女丹经典记载,将历代女丹资料搜集完全,提供给读者一部资料全面、内容翔实、版本完整的女丹资料集成。
★ 从实修实证的角度揭示女丹秘奥。帮助读者对内丹养生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内丹养生修炼者有入门引路的参考作用,诚可谓内丹爱好者实修实证的参考书。
★ 中华传统女子内丹养生法诀集萃,道家养生、养心之精品,不仅是女子修行必读书籍,更是实修指导手册。
★ 整理者依据多种善本精校,堪称研究和实修女丹丹道人士必藏之宝书,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 重新精心校对,简体横排,并加以现代标点、断句,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保持古文献原有的文字风格。
★ 当前同类书出版极少,本书得以顺利面世,实属不易。
●基本信息
作者:圆明 整理
定价:198.00元
版次:2019年1月第1版
印次: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包装:精装
页数:756
印张:47.25
字数:620千字
语种:汉语
用纸:纯质纸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出版发行:华夏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80-9661-2
●作者简介
郑圆明,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传深厚;自幼学习传统中医学和道家养生文化,精研道家养生学,是著名的中医学和健康调理专家。为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海峡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精通传统医学和健康调理,多年来于各地进行健康讲学,对促进传统中医学和养生文化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介绍
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弥漫着浓厚的道家气息。
道家文化注重“贵柔守雌”“阴阳调和”。在众多的道经典籍中,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无不标识出了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独具的尊崇地位。女子的坤道与男子的乾道,都是对生命奥秘的追求与探索,犹如日月光耀,古今而常存。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枚不胜数,但多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分散于《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藏外道书之中。广大爱好者查阅起来颇为不易,且以前出版的书脊均是繁体竖排,已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符。故今次以简体横排形式,尽编者之最大努力,将众多修道之书汇集成此一编。
本书对于当代有志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广大女性爱好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真仙道经积淀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多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分散于《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藏外道书之中。广大爱好者查阅起来颇为不易,且1949年以前出版的书籍均是繁体竖排,已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符。故今次以简体横排形式,尽编者之最大努力,将众多修道之书汇集成此一编。
本书诸篇所用版本:
女子可以成仙篇中的内容选自《太平广记》卷56-70
玉皇宝典篇内容所依据的底本为《正统道藏》新文丰版
道门日诵篇中的内容选自《道藏辑要》新文丰版第23册
道学妙典、仙家真经二篇内的全部内容所依据的底本为《正统道藏》新文丰版
女真法诀篇底本出处
黄庭经讲义,底本出自《藏外道书》第26册
灵源大道歌,底本出自《三洞拾遗》第10册
女子道学五种,底本出自青城山版《女子道学小丛书五种》
女丹诗注,底本出自《中华仙学》。
女丹信函,底本出自《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
女真丹法篇底本出处
女丹简便法,出自《大成捷要》
女丹秘旨,出自《和宗明道集》
列为女真丹诀,底本出自《道统大成》
女丹概说,底本出自《乐育堂语录》
女真修底本,出自《道源精微歌》
女真丹底本,出自《丹亭真人养真秘籍》
女丹法底本,出自《道书十二种》
大女金丹诀,底本出自《藏外道书》第22 册
女工指南,底本出自《古书隐楼藏书》
二懒心话,底本出自《古书隐楼藏书》
女真法语篇底本出处
女修正途,底本出自《古书隐楼藏书》
坤元经,底本出自《女丹集萃》
女子修道浅说,底本出自《女丹集萃》
女金丹诗,底本出自《女丹集萃》
赠诗汇录,底本出自《正统道藏》太平部
坤元妙经,底本出自《道藏辑要》第23 册,下同
丹道秘书,底本出自《道藏辑要》
元君法语,底本出自《道藏辑要》
女丹合编,底本出自《道藏辑要》
女金丹,底本出自《道藏辑要》
本着尽量保持原著完整原则,虽然原编底本存在有内容雷同重复部分,不做删节,保持原貌。
读者如欲实修丹道,请从明师寻求指导,不宜操之过急,切记为盼!
因水平有限,编辑之中难免错漏,恭请指正。
●推荐
有一种说法,在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方面,道家影响颇深,其表现出来的就是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弥漫着浓厚道家的气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就曾在《中国科技史》中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道家文化渊源于母系文明, 具有尊崇女性的传统。 在理论思想方面表现为注重贵柔守雌, 阴阳调和。太平经里论述为“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 在宗教崇拜方面表现为女性在道教中处于受尊重和崇拜的地位,这与世界上许多对女性抱有轻视态度的宗教传统极为不同。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女性在宗教乃至社会上都是没有地位的,甚至有些宗教视女性为洪水猛兽,极力排斥、贬低女性。道家、道教这种贵柔守雌传统的保持,在后来的父权家长制下女性被抑制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
道教在具体炼养学中,开启出专门适应于女性修炼的法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丹鼎派中的女丹。可以说能够独树一帜的为女性开辟出一条可以入道成仙的宗教追求进路,这是道教对世界宗教的一大贡献。而经由有道之士千百年来的创造与发展出的供由女子修炼的坤道法门,同时也成为道教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男子修炼的乾道法门,犹如日月光耀古今而常存。众所周知,男女在心理生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女性爱道者能遵从女性特点,选择专门的女性炼养法门无疑是非常明智的,相较于其他宗教,道教面对女性追随者能够提供此种需求,并且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保有至今承传有序,无疑对于当代有志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广大女性爱好者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随着历代女真仙道中人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很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由于散布于道藏、续道藏以及藏外道书之中,查阅颇有不便,故于此次以汇集形式出版,以飨同道。道自古重柔守雌,以虚无自然为本,是以特有的形式深藏在万事万物之中,这在道德经中名为“恍惚杳冥”,在这恍惚杳冥之内终有精真。求道学道贵在此真,修道成道是证此真。自始至末以此虚无自然精真为正,此是古人迹,古仙人从此道去,今时寻道能得此真是谓得传。希望经由此编,方便广大爱好者阅读。
●读者对象
普通读者、女丹修炼者
●建议陈列类别
宗教哲学、道教
●主题词
女子修炼、女性养生、女丹
●目录
前言 /3
● 女子可以成仙 /1
——女子修炼成仙记
● 玉皇宝典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62
● 道门日诵
诵经要诀 /80
日诵功课 /80
● 道学妙典
黄帝阴符经 /86
道德经古本篇 /87
无上妙道文始真经 /100
● 仙家真经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118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125
登真隐诀 /129
坐忘论 /163
服气精义论 /172
神仙可学论 /185
心目论 /188
形神可固论 /190
宗玄先生玄纲论 /194
玄珠心镜注 /207
玄珠录 /221
● 女真法诀
黄庭经讲义 /240
灵源大道歌 /254
女子道学五种 /285
女丹诗注 /340
女丹信函 /366
● 女真丹诀
女丹简便法 /394
女丹秘旨 /397
太阴与太阳 /401
列位女真丹诀 /402
女丹概说 /415
女真修 /417
女真丹 /423
女丹法 /424
大女金丹诀 /426
女功指南 /431
二懒心话 /438
● 女真法语
女修正途 /448
坤元经 /455
女子修道浅说 /497
女金丹诗 /501
赠诗汇录 /503
坤元妙经 /513
丹道秘书 /515
元君法语 /520
女丹合编 /524
女金丹 /594
●精彩文摘
坐忘论
天地分判,三才定位,人处天地之中,五气合身,故能长且久。后人自昧其性,自役其神,自挠其气,自耗其精,所以不能与天地合。逆取短折而甘心焉,每切痛之。《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又曰: 常无欲以观其妙。《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曰:性善。又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皆著性命之要端也。仆因阅藏书,得唐贞一先生《坐忘论》七篇,附以枢翼。识见不凡,明指大道,先道人以敬信,使心不狂惑。次则令断其缘业,收心简事,体寂内明。故又次之以真观,中外无有,然后可以跻于泰定,气泰神定,故曰得道。前悉序坐忘之阶渐,其坐忘总说,不过无物无我,一念不生。如《敬信篇》直言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伦类经言无少差,苟造坐忘之妙,神气自然相守,百脉滋润,三关流畅,天阳真气来居身中。此乃长生久视不传之道,古今尊尚。神仙悯世,不得已而语,学者当静虑研思,勤而行之,勿视为古人糟粕,而徒取自弃之讥者也。
时丁未重阳,锓木以广其书,真静居士谨序。
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涸辙之鱼犹希斗水,弱丧之俗无情造道。恶生死之苦,乐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轻道德之行。审惟倒置,何甚如之。穷而思通,迷而思复,寸阴如璧,愧叹交深,是以恭寻经旨而与心法相应者,略成七条,以为修道阶次。枢翼附焉。
敬信一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然则璧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诛。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况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故《庄》云: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庄》云: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经云:信不足焉,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断缘二
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凡此类例,皆应绝之。经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体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 方可修道。《庄》云:不将不迎,无为交俗之情。又云: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若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收心三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由所托之地。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况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能不舍彼乎,安不得此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 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无所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著。
经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令心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
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矣。
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于盲定。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 则与凡夫元来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诚此。
今则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如有时事或法要有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恬,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善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挠。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
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学。何耶?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良田,刑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茂。爱见思虑,是心刑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则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 得则名己,过则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犹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即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平生所爱, 已嫌蔽陋,况因定生慧,深达真假乎。且牛马家畜也,放纵不收,犹自生梗,不受驾驭。鹰鹯野鸟也,为人羁绊,终日在手,自然调熟。况心之放逸,纵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观妙。经云: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夫法之妙用也,其在能行,不在能言,行之则斯言为当,不行则斯言如妄。
又时人所学,贵难而贱易,若论法要,广说虚无,思虑所莫能达,行用所莫能阶者,则叹不可思议。而下风尽礼,如其信言不美,指事直说,闻则心解,言则可行者,此实不可思议,而人翻以为浅近,而轻忽不信。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又有言火不热,灯不照暗,称为妙义。夫火以热为用,灯以照暗为功。今则盛谈火不热,未尝一时废火,灯不照暗,必须终夜然灯。言行相违,理实无取,此即破相之言,而人反以为深玄之妙。虽惠子宏辩,庄生以为不堪。肤受之流,谁能断简,至学之士,庶不留心。
或曰:夫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今独避事而取安,离动而求定,劳于控制,乃有动静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两病。都未觉其外执,而谓道之阶要,何其谬邪。答曰:总物而称大,通物之谓道,在物而不染,处事而不乱,真为大矣,实为妙矣。然谓吾子之鉴有所未明,何耶?徒见贝锦之辉焕,未晓始抽之素丝,才闻鸣鹤之冲天,讵识先资于谷食。蔽日之干,起于毫末。神凝至圣,积习而成。今徒学语其圣德,而不知圣之所以德,可谓见卯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何其造次哉。故经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简事四
夫人之生也,必尝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巢林一枝,鸟见遗于丛泊。饮河满腹,兽不吝于洪波。外求诸物,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庄》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庄》云:行名失己,非士也。《西升经》云:抱元守一,过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荣官。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心劳智昏,修道事阙。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自属证成之人。若实未成,而言无累者,诚自诳耳。
真观五
夫真观者,智士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详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足,窃务全生,自始至末,行无遗累,理不违此者,谓之真观。然一餐一寝,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堪成祸福之本。虽作巧持其末,不如拙诚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然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当须虚襟而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躁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
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也。欲渡于海,事资船舫,渡海若讫,理自不留。因何未渡,先欲废舍?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出离虚幻,故求衣食,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即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前虽断简,病有难除者,但依法观之。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都由想尔,想若不生,终无色事。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也?又思妖妍美色,甚于狐魅,狐魅媚人,令人厌患,虽身致死,不入恶道,为厌患故,永离邪淫。妖艳惑人,令人爱著,乃至身死,留恋弥深,为邪念故,死堕诸趣,生地狱中。故经云:今代发心为夫妻,死后不得俱生人道。所以者何?为邪念故。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鸟见高飞,仙人观之为秽浊,贤人喻之为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无色,翻免夭伤。故知色者非身心之要,适为性命之仇贼,何须系著,自取消毁。
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自杀,己身引颈,乘取他刀以自害命。他自为恶不遣,我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又见为恶者若可嫌,见为善者亦须恶。何以然耶?同障道故。
若贫者亦审观之,谁与我贫?天地平等,覆载无私,我今贫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贵,我今贫贱,非父母也。人及鬼神,自救无暇,何能有力将贫与我?进退寻察,无所从来,乃知我业也,乃知天命也。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之与命,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善而达之,乐天知命,故不忧,何贫之可苦也。《庄》云:业入而不可舍。为自业故,贫病来入,不可舍止。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由此言之,故真命也,非假物耳,有何怨焉?
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草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乱我身,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观而生忧累,则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去乐就苦,何可悯焉?
若病苦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若无我身,患无所托。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次观于心,亦无真宰,内外求觅,无能受者,所有计念,从妄心生。然枯形灰心,则万病俱泯。
若恶死者,应思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堪居止,自须舍离,别处求安。身死神逝,亦复如是。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失其正业。以此托生,受气之际,不感清秀,多逢浊辱。盖下愚贪鄙,实此之由。若当生不悦,顺死不恶者,一为生死理齐,二为后身成业。
若贪爱万境,一爱一病。一肢有病,犹令举体不安;况一心万病,身欲长生,岂可得乎?凡有爱恶,皆是妄生,积妄不除,以妨见道。是故须舍诸欲,住无所有,徐清有本,然后返观旧所爱处,自生厌薄。
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譬如醒人能观醉者为恶,如其自醉不觉其非。经云:吾本弃俗,厌离世间。又云: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老君厌世弃俗,独见香味是怨,嗜欲之流,焉知鲍肆为臭哉。
泰定六
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发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 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以多知而伤于定。非生慧难,慧而不用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为难。贵能不骄,富能不奢,为无俗过,故得长守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为无道过,故得深证真常。
《庄》云:知道易,而弗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兴心徇事,触类而长,自云处动而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语俱非泰定也。智虽出众,弥不近道。本期逐鹿,获兔而归。所得太微,良由局小。《庄》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积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 捐舍涤除,积习心熟,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瘫,故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心之虚妙,不可思也。
夫心之为物也,即体非有,随用非无,不驰而速,不召而至,怒则玄石饮羽,怨则朱夏陨霜,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时可时否,蓍龟莫能测,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太上老君运常善以度人,升灵台而演妙,略三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渐之以日损有为,顿之以证归无学,喻则张弓凿矢,法则挫锐解纷,修之有常,习以成性,黜聪隳体,嗒然坐忘,不动于寂,几微入照。履殊方者,了义无日,游斯道者,观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得道七
夫道者,神与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实。上士纯信,克己勤行,虚心谷神,唯道来集。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光,遂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又云: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雕。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靡极,总色空而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其惟道德。《西升经》云:与天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然后天道盛矣。谓证得其极者也。又云:神不出身,与道同久。且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与道同,则无声而不闻;眼与道同,则无色而不见。六根洞达,良由于此。近代常流,识不及远,唯闻舍形之道,未达即身之妙,无暂己短,有效人非。其犹夏虫不信冰霜,醯鸡断无天地。其愚不可及,何可诲焉。
坐忘枢翼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
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虽知诵读其文,仍须辨识真伪,所以者何?声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与道隔,理难晓悟。若有心归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无三曰静心。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云: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实可信哉,实可贵哉。
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少得静已,则行立坐卧之时,涉事喧阓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遇物而见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元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与诡怪,是其祥也。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永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
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